本文轉自科學網邵鵬博客
審稿人——為低質量的雜志服務,或是看到質量不高的文章,像是吃了一餐味同嚼蠟的飯,如鯁在喉。
Peer review系統下審稿是個出力又沒有“實際好處”的活兒,作為一個負責的研究者,這種志愿性的工作還是有義務好好做。讀到奇思妙想、漂亮的理論和實驗設計或是有人解決了實際問題,是件愉快的事。相反,為低質量的雜志服務,或是看到質量不高的文章,像是吃了一餐味同嚼蠟的飯,如鯁在喉。
我將來敬而遠之的“學術”期刊
這些年期刊越辦越多,良莠不齊的新刊名讓人目不暇接。其實好與壞,認真做事的科學家們心知肚明。原因很簡單,大家不會訂一堆紙質雜志,上面登什么你讀什么;想反,網絡的便利性讓大家直接搜索所關心的問題關鍵詞,所以常常在某期刊看到質量說得過去的文章,這個期刊的聲譽也就慢慢建立起來了。
話雖如此,還是上了一回當。
8月,盛夏的流火還未退去,一封帶著讓人倍感涼爽的淺藍色letter head的郵件赫然出現在收件箱里:一個沒有打過交道的新期刊的審稿邀請。簡單搜索,發現此期刊背后的“國際化”、開源出版平臺有些爭議。但好像同一平臺的某些期刊影響因子還不錯,姑且審一回吧!接連數天,拿出休息時間,認真審閱了論文。立意不錯,題目有價值,不過實際的工作說服力是有問題的:實驗結果略顯粗糙,不光說服不了我,我相信也說服不了眾多讀者。這是個跨國的研究團隊,英語不是作者的母語,我認認真真的瀏覽稿件,把文中不少語法錯誤和欠“學術”的表達方法具體一一指出,雖然不可能全面,至少希望對作者有所幫助??紤]到整體的質量,我給了major revision。自認為盡到了義務,提交了審稿意見。
依然是8月,幾天之后燥熱的天氣里,接到詭異的編輯郵件。文章接收,并且發表了。不用看發表的版本,我猜想里面的重要問題肯定不會這么快得到解決。果然,下載瀏覽一遍,發現文稿的變化僅僅是我提出的語言問題。存疑的實驗結果依然躺在那里,不清楚的討論沒有任何改進。難道編輯除了不專業地無視了審稿意見之外,還避重就輕地挑選了部分審稿意見給作者團隊?
這個結果讓我不太舒服。我覺得浪費了我的時間和精力,也從此對此出版平臺的期刊產生了負面印象。這個流程很“正規”的出版平臺幾天后寄來郵件,邀我更新審稿人信息,說還有這樣那樣的優惠、認可……我沒有做,以后還是不要繼續浪費時間了吧。
急功近利的做法,對學術期刊的影響是毀滅性的。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是期刊LPL,看看這個雜志的影響因子變化:
同學,你欠缺的不僅是語言表達
9月,我接下另一份邀請,原因是此工作與我之前的發表有關聯,興趣使然。團體來自祖國東部某第一梯隊重點高校。作者三人,當是研究生二人與貴為學院院長的教授。
瀏覽10分鐘,慘不忍睹。我無法想象一個頂尖高校的研究生,把用明膠做成的模型做的實驗叫做in vitro study。國內的研究生朋友們常常把發表外文文章的難點歸咎于語言問題,從我的經驗看,語言是問題,但還真不是決定性的問題。鑒于此文集中了年輕的中國研究生們常犯的錯誤,恰好我就著這篇文章可以總結如下。
1.不夠認真。通篇的語法錯誤,讓人皺眉。雖然瑕不掩瑜,若文章是好文,光是公式和仿真、實驗結果也能讓讀者看到論文的真實質量,但重復出現的低級錯誤至少說明了工作態度的不認真。據說當今90后的英語普遍了得,身邊難道找不到一個同學或者朋友幫忙把最低級的語法錯誤過濾一遍?再諸如用詞錯誤、公式變量的拼寫錯誤,不一而足。
2.欠缺科學的表述能力??茖W寫作,是一個優秀的科研人員必備的技能。一個優秀的科學家,何人溝通通常是高效的,因為思維準(精)確、邏輯性強、表述嚴謹??疾爝@個能力有兩個簡單的方法:試著向一個人解釋一個新的概念,如果三句話之內你說得明白,說明下定義的能力過關;試著向沒有相同學科背景的人講述你的學位論文的內容及貢獻,3分鐘內說得明白,抽取信息的能力過關。
3.學會科學的思維,從學會寫discussion(討論)開始。不光是結果描述單薄,大量的論文撰寫者不會寫討論。你對于自己工作的認識水平,對與學科發展的認識水平,往往就表現在討論上。不會寫,說明科學思維有待提高。怎么辦?讀一讀高水平文章的寫作是怎樣的。
4.作為Senior(corresponding)author的教授,請抽出一點時間把把關。我知道雙肩挑的擔子重,我知道您的手機肯定一天到晚忙不停,沒有時間看學生的論文,知道您也許不在乎自己根本就不存在的“國際聲譽”。不過難道您不怕萬一有點抄襲、剽竊的問題,自己要背黑鍋么?
同學,語言真不是最關鍵的問題。
牢騷太盛防斷腸。以上算不上牢騷,一點經歷,立此存照。
覺得審稿意見不合理,怎么辦?
對于編輯部來說,他們也不想失去一項好的研究,但也不能降低期刊的質量。如果你覺得審稿意見不合理,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審稿人本應看得懂。你可以考慮換一種方式向編輯和審稿人重新解釋你的觀點。
的確,有時審稿人會從學術角度多次提出修改意見,讓作者不勝其煩。“這并不是說審稿人不可理喻,而可能是他們認為再補充幾個關鍵數據會讓研究更有說服力。”美國細胞出版社中國代表及《癌細胞》雜志常務副主編楊曉虹解釋,“但是編輯也會替作者考慮完成補充研究所需的時間和金錢。”
她建議,在再次提交修改稿或反駁審稿意見時,作者需根據審稿意見進行清晰簡潔的逐條回應。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鄧宏魁說,修改過程中,會增添很多數據,本來作者提交的論文是一輛完整的“小轎車”,但根據審稿意見修改后,整篇文章東拼西補,變成了一臺“加長版凱迪拉克”。
對此,楊曉虹建議:“根據審稿意見修改論文是一個綜合全面的動態過程,需要重新思考,而非簡單地把需要補充的數據塞進去。如果第二稿的數據更有說服力,論文重點就要隨之改變,刪除不必要的數據。”但她也提醒,要將所刪部分告知編輯和審稿人。
如何讓論文脫穎而出?
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教授吳晨看來,當你被問到在作什么研究時,可以用一句話簡明地進行概括,“這說明你已經明確了論文的主題,論文需要一個中心思想,不要陷入實驗細節”,而且要“注重邏輯,環環相扣”。
她強調:“科學論文不是以工作量為依據的,不是簡單的數據堆砌,不是給老板作報告,也不是展示用了多少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把‘故事’講好,告訴大家結果是什么。”
吳晨還提醒大家,寫論文時要重視他人的意見與建議,“熟悉你領域的人給你提一個建議,強過你埋頭苦干一年多”。
楊曉虹從期刊的角度指出,其實很多作者在投稿時往往忽視了目標期刊的發稿范疇和讀者群。她表示,發表論文是與同行以及某個期刊和某個領域的讀者進行正式、專業的交流,“因此你在投稿前要思考,你是寫給這個期刊的讀者,要讓他們感興趣”。
作為《細胞》及《細胞—干細胞》的雜志編委,鄧宏魁則強調,未來會有越來越多重要的原始創新發生在中國,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要發表好的工作,不只是把論文發布出來,更重要的是經受時間的考驗,因此實驗記錄的保存非常重要。”
注重文獻閱讀積累
在論壇上幾位專家指出,平時的文獻閱讀積累無論對做科研還是寫論文來說,都至關重要。而這也正是現場學生頭疼的部分。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沈曉驊現場傳授了自己的文獻閱讀技巧,“一篇文獻讀一遍肯定記不住,我自己會讀三遍,邊讀邊做筆記,把好的語句、觀點記錄下來進行學習。”
她也建議要從閱讀文獻中尋找蛛絲馬跡,并選擇獨特的角度或切入點,甚至可以用新的技術來回答古老的科學問題。“做科研要學會精益求精,目標要遠大,但是也要是現實性目標。”她告誡在場學生,“不要追求短期就能出成果的東西,不要走捷徑,否則會走更多的彎路。”
吳晨表示,閱讀英文文獻最初像是做英文的閱讀理解,每個詞都可以翻譯出來,但并不能真正地消化其精髓。因此她建議學生要“把電腦上的翻譯軟件卸載掉,這限制了你的學習和發展”。(節選自中國科學報)